夏天過去了,可有些人感覺自己出汗反而更多了。出汗是一種散熱的生理現(xiàn)象,但有些異常出汗會讓人很不舒服,甚至影響社交、工作。那么,什么樣的汗會有問題?不同的出汗性質(zhì)、部位、時間又意味著什么?
出汗異常多因氣虛陰虛
有的人不管天氣冷熱都出汗,有的人出汗的時間、部位很奇怪,如夜里出汗或手腳心出汗,但很多人并不把出汗當回事。其實,這已經(jīng)是中醫(yī)一個很重要的疾病指征了。中醫(yī)問診有一個《十問歌》,其中一句是“一問寒熱二問汗”,即第一問你冷不冷、熱不熱,第二就是問汗,可見出汗的重要性。
出汗異常在中醫(yī)上被統(tǒng)稱為汗癥,從時間上分3種:白天醒著時比正常人都容易出汗,稱為自汗;黎明醒來異常出汗,稱為黎明汗;睡著以后出汗,偷偷摸摸地像小偷一樣,稱為盜汗。從部位上也能分3種:頭出汗、手腳出汗、半身出汗。
異常出汗的原因主要有兩類,即氣虛自汗和陰虛盜汗。如果白天自汗,晚上盜汗,那可能是氣陰兩虛。另外,氣血兩虛、陰陽兩虛也可能導致異常出汗。
夏天暑氣重,暑傷氣陰,也容易導致多汗,但很多人不重視,覺得夏天熱就該出汗。有不少中老年人夏天運動過度,回來就中風,中醫(yī)認為是出汗太多,導致消耗大,氣陰兩虛。一年四季中,最耗人的就是夏天。廣東人之所以天天喝湯,就是因為四季如夏,基本上沒有特別冷的季節(jié),四季都在消耗,不喝湯可能撐不下來。夏天,北方的飯館經(jīng)常提供酸梅湯,里面有烏梅,它有兩個作用,一是止汗,二是養(yǎng)陰,其解暑清熱作用要好于綠豆湯。加上烏梅養(yǎng)陰,出汗多了就陰虛,所以酸梅湯是一個最佳選擇。有條件的還可加點五味子、黃精,能補腎補陰。孫思邈建議人們從農(nóng)歷五月份開始吃五味子,就是怕夏天汗太多,耗散太重。
幾類人最易多汗
更年期的女性、產(chǎn)后女性、腫瘤化療病人和長期臥床的病人容易出汗。其中,更年期的女性常見的病癥就是燥熱,一陣一陣地感覺身上熱,并且出汗,這與雌激素分泌異常有關(guān)。還有一種多汗是藥源性的,不管是中藥還是西藥都可能導致,嚴重的被中醫(yī)稱為“漏汗”。
兒童多汗也非常多見。不少學齡兒童玩十幾分鐘就滿頭大汗,很容易感冒。從中醫(yī)角度講,原因就一個字——“多”。首先是吃得多,并且攝入的高熱量食物和熱性食物多;其次是穿得多,睡覺時蓋得多,家長抱得多;最后是哭得多、鬧得多,也就是代謝過剩。歸根結(jié)底就是內(nèi)熱,中醫(yī)有句話叫“若要小兒安,三分饑與寒”。
出汗異常的調(diào)理方法
調(diào)理汗多,推薦3個實用的小偏方。第一個是最常見的桑葉,用于自汗、盜汗都可以,最好是清晨摘的新鮮桑葉,摘下后馬上放到瓦上焙干、碾碎,每天早晨喝粥的時候吃上6~10克,快的三天便可見效。桑葉也可以打碎放到粥里喝、水煮或者煎湯直接喝。第二個是地骨皮,就是枸杞子植物根的皮,可以清虛熱,緩解陰虛盜汗效果好,但不能直接吃,可以熬水喝。第三個是仙鶴草,本身是用于止血的,但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有很多其他作用,如止汗、止咳。取仙鶴草30克,熬水以后代茶飲。
除此之外,還可以有針對性地服用一些中藥來改善異常出汗癥狀。氣血不均衡引起的半身出汗可以用小柴胡和桂枝湯一起煎熬成柴貴湯,可疏肝解郁,調(diào)和營衛(wèi)。治療更年期汗多,可服用當歸六黃湯,即生地黃、熟地黃、黃芩、黃柏、黃連、黃芪一起用水煎服,可清熱、補氣、養(yǎng)血、舒肝。腫瘤患者化療后傷氣陰,容易出汗,可用生脈飲加牡蠣散。生脈飲成分是人參、麥冬、五味子,用于氣陰兩虛,其中人參是補氣的,麥冬、五味子是補陰的;牡蠣散中有浮小麥、麻黃根,主要用于止汗。
許多非藥物療法也可以有效治療汗多。比如很小的孩子出汗可以用灸法,灸神闕(肚臍眼)、涌泉穴(腳心)兩個穴位。此外,可將龍骨、牡蠣弄碎,碾成粉,再用布包上,涂在出汗較多的部位。臨床上還會將等比例的五味子、五倍子磨成粉,用濃度為70%的酒精調(diào)成糊狀,抹在肚臍上或耳后,用保鮮膜或塑料袋包裹,然后用膠布固定,24小時換一次。
總之,汗一般都是虛性的,或者虛實夾雜。所以,通過固澀,比如吃酸性的東西來固澀止汗,可能對容易出汗的人有幫助。
- 對癥檢查,查必要項目,提供規(guī)范檢查結(jié)果,拒絕虛假結(jié)果
- 對癥施術(shù),做必要治療,采用規(guī)范治療手段,拒絕過度治療
- 對癥開方,用必要藥品,實施規(guī)范用藥標準,拒絕盲目用藥
- 明確定價,做惠民醫(yī)療,推行國家規(guī)范價格,拒絕高價醫(yī)療
- 崇尚醫(yī)德,以卓越服務,執(zhí)行規(guī)范服務流程,拒絕天理漠視